Intel 桌上型CPU進化史
4004 是 Intel 在微處理器方面的初試啼聲之作,當年是設計來為日本公司 Busicom 做計算機晶片之用。4004 和德儀的第一顆微處理器在同一年推出,所以一般並不會特別去分兩間公司是誰最先發展微處理器的(不過專利好像給了德儀?)
8086 / 8088 - 1978 / 1979 : 3000nm 製程、29,000 個電晶體
雖然在 4004 到 8086 的這七年間 Intel 還有推出 8008 和 8080 兩顆微處理器,但它們都沒有很賺錢。一直到 1978 年推出了 8086,才因為 IBM 的 PC 而站穩腳步。當時的 PC 世界跟現在很不一樣,所有的電腦都是事先組好的,因此雖然 8086 在 1978 年推出,但第一台使用它的 IBM PC 卻要等到 1981 年。
80286 - 1981 : 1500nm 製程、134,000 個電晶體
80286(俗稱 286)在小薑看來是 Intel 發展史上最大的里程碑,因為它向後相容於 8088 晶片,和為 8088 晶片所寫的程式。「前後兩代的晶片能跑一樣的程式」這點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,但在當時卻是很大的突破。IBM 的 PC/AT 在1984 年開始採用 80286 晶片,而當時的第一家 PC Clone 康柏,則在 1985 年用 80286 做出了第一台 PC。80286 開始的一整家族相容晶片,稱為 x86 家族。
80386 - 1985 : 1000nm 製程、275,000 個電晶體
80386 是 Intel 的第一顆 32 位元處理器。小薑用過的第一台電腦就是 386 的,當年是薑爸為了寫論文特地買的。裡頭裝了驚人 4MB 記憶體,和整整 40MB 的硬碟呢!再加上 33MHz 的驚人速度、14 吋 VGA 螢幕和傳說中的 DOS33,真是太銷魂啦~ 80387 另購...
80486 - 1989 : 600~1000nm 製程、1.2~1.6 百萬個電晶體
486DX 想必是不少人第一次接觸電腦時碰上的 CPU,也是第一顆內建浮點運算器的 CPU(如果你剛才在想 80387 是什麼,那就是和 80386 配套的浮點運算器),沒有 FPU 的版本命名為 486SX。Intel 在 486 上首次突破了一百萬顆電晶體,其中最常見的一顆 CPU -- 486DX2 66MHz 基本上什麼 MS-DOS 時代的遊戲都跑得動,一直到 3D 遊戲出現後才終於被淘汰掉。
Pentium - 1993 : 350~800nm 製程、3.1~4.5 百萬個電晶體
說 Pentium 是電腦多媒體的始祖那是一點也不為過。Pentium 剛好搭上了 Windows 95 的順風車,兩者合力打造出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「PC」。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應該都對更新版的 Pentium MMX(1997)不陌生,不過小薑從來就沒搞懂過所謂新增加的 57 個多媒體指令到底是什麼...
Pentium Pro - 1995 : 350~600nm 製程、5.5 百萬個電晶體
Pentium Pro 本來是要接替 Pentium 的,結果因為各種原因(主要是因為良率問題),最後變成和 Pentium 並存的一種「高階」Pentium。不過在技術上,Pentium 和 Pentium Pro 是完全不同的,可以說 Pentium 是一個架構的終結,而 Pentium Pro 是另一個新架構的開始。Pentium Pro 最大的更新就是加入了 L2 快取,從最早 256K 一直到最後達到 1MB。不過當時的 L2 快取是以在同一個包裝內放入兩個獨立的晶片來實作的,和今天全部做在同一個晶片上不同。
Pentium II - 1997 : 250~350nm 製程、7.5 百萬個電晶體
Pentium II 在核心上和 Pentium Pro 沒什麼差別,只是把原本放在同一個包裝內的兩顆晶片獨立成兩個包裝而已。這麼做大大地提升了良率,讓 Pentium Pro 總算能打入一般消費市場,但也造成了 Pentium II 頗為奇特的 Slot 1 設計 -- 這種設計讓被分開的 Pentium II 核心和 L2 快取能放在一起稱為一個「CPU」。Intel 在 Pentium II 時代首度將產品線拆成低、中、伺服器三階,分別為 Celeron、Pentium II 和 Pentium II Xeon。這個分法至今仍然有效。
Pentium III - 1999 : 130~250nm 製程、9.5~28.1 百萬個電晶體
正 式的說,應該是 Pentium !!!,不過小薑真的很討厭這種三個驚嘆號的寫法 XD。Pentium III 和 Pentium II 的差別也很小,主要是多了 SSE 指令一項而已,其他就是繼續往上堆時脈啦!比較值得一提的是,第一代的 XBOX 用的是一顆 Pentium III/M 家族的 CPU。
Pentium 4 - 2000 : 65~180nm 製程、42~169 百萬個電晶體
使 用 Netburst 微架構的 Pentium 4 系列活很長,如果真要說的話,太長了。從 2000 的 Willamette 核心開始,歷經Northwood、Prescott、最後到 Cedar Mill,一共六年之久。其間加入的技術有 SSE2、SSE3、Hyper Threading、64bit 指令等。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代 Pentium 吧!不過 Netburst 架構從頭到尾就問題多多,不僅看不出它比原來的架構好在哪裡,而且隨著時脈愈來愈高,CPU 也變得愈來愈燙。在 Pentium 4 之後 Netburst 只再撐了一個過渡期的產品 Pentium D,就拜拜了。
Pentium D - 2005 : 65~90nm 製程、230~376 百萬個電晶體
Pentium D 是 Intel 的第一個「雙核心」產品,不過當時第一個產品 Smithfield 是把兩顆獨立的 Prescott 塞在同一個包裝內叫「雙核心」。稍晚的 Presler 也是一樣的意思,將兩顆 Cedar Mill 塞在同一個包裝裡。Netburst 家族的終極產品 -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- 官方速度達到了3.73GHz,是非超頻的 Intel CPU 中最高的運作頻率。
Core 2 - 2006 : 45~65nm 製程、291~820 百萬個電晶體 *
終 於,文明!在逼我們和「野蠻」的 Netburst 共處了六年後(中間想必不少人跳槽去了 A 營),Intel 總算認清靠蠻力提升頻率不是辦法,切回來效能比較高的 Core 微架構。Core 其實和 Pentium III 算是一脈相傳的,由筆電系的 Pentium III/M -> Pentium M -> Core -> Core 2 這條路而來。筆電本來就是強調省電勝於速度的產品,所以這個特色也傳給了 Core 2。Core 2 家族的時脈最快一直都在 3GHz 上下,主要提升速度的方式還是在增加核心數量這方面。最新的 Wolfdale 雙核心是第一批 45 nm 製程的主流桌上型 CPU(比筆電的 Penryn 稍慢),而最新的四核心 Yorkfield 則是將兩顆 Wolfdale 包在一起達成的。Wolfdale 和 Yorkfield 是 Core 微架構的末代產品,預計今年稍晚就會被 Nahelem 所取代。
轉貼自癮科技
留言
張貼留言